《亞太自貿區 進入北京時間》
北京APEC(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以通過《北京綱領》收尾,宣言加速建成亞太自貿區,標誌著提出多年的亞太自貿區進程由北京時間正式開始。
一場全球金融危機,令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變化,雖然美國依然是主導世界的經濟強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脫穎而出,包括亞太地區各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表現異軍突起,都是一股新的力量。這股力量對一個跨越太平洋、涵蓋世界前三大經濟體、佔全球GDP57%、貿易額46%、人口40%的區域經濟體走向區域合作,讓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有望從願景變為現實有著重大推動作用,這是北京APEC的最強音。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浪潮下,區域經濟合作早已是無可否認的趨勢,東亞各國在經濟合作方面取得了纍纍碩果。上世紀90年代初,東盟發起東亞區域合作進程,逐步形成了包括東盟與中日韓(10+3)、東盟分別與中日韓(10+1)在內的一系列以東盟為核心的區域合作機制。另外,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全面啟動,已成為APEC內部發展比較成熟的區域性自貿區。至當年1月至9月,雙邊貿易額達2113.1億美元,同比增長43.7%。
APEC成立於1989年,現有21個成員,是亞太地區機制最完善、層級最高、影響最大的經濟合作組織。亞太自貿區的構想早在2004年就由APEC相關會議提出,2006年APEC越南河內會議就其願景達成共識。但是,由於「目標過於宏大」「難以駕馭」等種種原因而擱淺,多個自貿安排一一湧現。這一在APEC成員之間早就繪製的美好圖景還一度受到猜疑,幾年來步履維艱。
2010年橫濱APEC部長級會議上,與會部長表示,將在各國之間43項雙邊及小型自由貿易協定的基礎上,在亞太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建設一個覆蓋整個亞太地區的自貿區對亞太乃至全球的意義早已是各界共識。
但亞太經濟聯繫緊密,多個分散的自貿區在規則和標準方面都不一樣,尤其是在海關用來確定是否給予關稅優惠的原產地規則方面,更是讓企業無所適從。走上經濟大發展之路的中國,希望亞太地區各發展中國家互搭便車,近幾年來一直在為實現這一願景而努力和醞釀,要讓企業能夠最大程度地享受經貿便利化和自由化所帶來的實惠。
這個機會給了北京APEC。亞太經合組織第2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北京懷柔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前來與會的20位經濟體領導人或代表圍繞「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夥伴關係」主題深入交換意見,共商區域經濟合作大計,達成廣泛共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時強調,面對新形勢,亞太經濟體應深入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打造發展創新、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的開放型亞太經濟格局,共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贏的亞太夥伴關係,為亞太和世界經濟發展增添動力。明確提出了中國推動亞太自貿區的目標。
在會議發表了《北京綱領:構建融合、創新、互聯的亞太———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宣言》和《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夥伴關係———亞太經合組織成立25周年聲明》後,習近平主席提出了4點主張:
共同規劃發展願景。把在啟動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推進互聯互通、謀求創新發展等方面達成的重要共識轉化為行動。
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妥善應對流行性疾病、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
共同打造合作平臺。將亞太經合組織打造成推進一體化的制度平臺,加強經驗交流的政策平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開放平臺,深化經濟技術合作的發展平臺,推進互聯互通的聯接平臺。中方將捐款1000萬美元,用於支援亞太經合組織機制和能力建設,開展各領域務實合作。
共同謀求聯動發展。加大對發展中成員的資金和技術支援,擴大聯動效應,實現共同發展。未來3年,中國政府將為亞太經合組織發展中成員提供1500個培訓名額,用於貿易和投資等領域的能力建設專案。
這些主張其實就是北京身體力行推動亞太自貿區啟步的信號。體現的不僅是中國和其他經濟體一道付出的實際努力,更是APEC一直全力踐行的亞太精神的回歸,以合作包容共贏的亞太精神打敗了競爭零和博弈的思維;中國宣導的開放、包容的發展理念從中起到了推動作用,以促成著亞太自貿區的儘早啟動。
中韓自貿區成為「試驗田」
就在「北京綱領」發佈不久,在中韓兩國領導人的見證下,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和韓國通商產業資源部部長尹相直簽署了結束中韓自貿區(FTA)實質性談判的會議紀要。中國與韓國的此次合作為正處於「十字路口」的亞太貿易提供一條可供參考的路徑。作為中國提出亞太自貿區(FTAAP)構想以來達成的第一個FTA,遵循「利益大體平衡、全面、高水準」等標準所簽訂的中韓FTA或將成為創立FTAAP的「試驗田」。
中韓FTA是目前中國對外正在進行的自貿區談判中覆蓋領域最廣、涉及貿易額最大的自貿區。中國是韓國最大的交易夥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進口來源地。據韓國海關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中國與韓國雙邊貿易額為2289.2億美元。其中韓國對中國出口1458.7億美元,自中國進口830.5億美元。自1993年以來,韓國一直對中國保持著貿易順差的優勢,而這一順差在2013年突破了500億美元,達到了628.2億美元。作為互補性較大的兩個經濟體,中韓之間達成FTA將對兩國的貿易量提升起到顯著的「催化作用」。
總部設在新加坡的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發佈預測稱,到2025年,亞太自貿區將為全球經濟貢獻2.4萬億美元的產值,而本地區內覆蓋範圍更小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貢獻將分別為2230億美元和6440億美元。
對亞太自貿區未來的樂觀估計,現在還只是萬里長征走出的第一步,而這第一步就從北京時間開始。
《亞洲財經月刊》
新聞網:http://www.asft.cc/
Twitter:https://twitter.com/asiafortuneyzcj
微博:http://www.weibo.com/yazhoucaijing